狀塘村地處偏僻山區,有481戶,1518人。1996年,狀塘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。要讓農民增收致富,唯一的出路就是鼓勵村民調整產業結構。狀塘村遠離城區,日照好、生態環境優美,是一個種植茶葉的好地方。然而,要轉變村民的傳統種植觀念并不容易。
狀塘村村委會主任楊國周說:“一直以來,我們這里都是種植玉米、番薯等傳統農作物,種茶的意識沒有。當時村兩委看茶有發展前途,村兩委帶頭把這茶種起來,村干部有收入后,全村老百姓跟著種。”
村民要致富,干部示范是關鍵。1996年,狀塘村兩委成員就率先種了100畝左右的茶樹,在縣林特局專家的悉心指導下,茶葉長勢很好。村民看到村干部種茶的做法很有效,從2002年開始,村民開始跟著干部種起了茶葉,漸漸地,家家戶戶都種起了茶。
該村主任楊國周說:“從沒有到有,現在全村的茶園有1000多畝,我們村的收入已上百萬元。”
狀塘村的茶葉種植面積已達到1000多畝,人均將近1畝,全村家家戶戶種茶,70%以上的收入來源于茶葉。目前,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,村里400畝左右的茶園套種了柿樹。茶農楊建成告訴記者:“要不是種上了茶,自己現在還在過窮日子。今年,我家依靠茶葉收入2萬多元,投資購買了2臺炒茶機,1臺烘干機。”像楊建成這樣的茶農在村里還有好多戶,他們都高興地稱狀塘村的茶是“干部茶”。
干部茶與其它茶沒有什么不一樣,茶還是那樣的茶,但它的意義非凡,就是從“干部茶”帶動狀塘老百姓的觀念改變了。
狀塘村農民依靠種茶,增收之路是越走越寬了,發展立體農業,1400多畝的山地提高了復種指數,去年,村民的人均收入已達4000多元,逐漸走上致富路。
(謝勇)